-名校研学-
为引导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理论和应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桥于6月1日组织学生前往同济抗震工程实验室,开启了一上午的物理研学之旅。
活动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同济大学杨澄宇老师作为主讲老师,并在同济土木工程毕业校友、科桥教育创始人之一何健老师的陪同下,完成了本次参访研学。
在杨老师的带领下,老师同学们纷纷戴好安全帽,走近实验室。在讲解过程中,杨老师和同学们说明了实验室的创建背景、研究目标、实际应用,以及在中国地震工程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其设备的顶尖以及技术的一流在世界相关领域都是首屈一指的。
杨老师重点介绍了多功能振动台阵地震模拟系统,这个工作台可以通过模拟地震帮助专家学者开展抗震测试,以此来减少破坏性地震对于建筑结构的损害。在讲到振动台阵模式改变的时候,杨老师还提到了一个小插曲,范立础院士喜欢玩积木,因此受到启发,将线性模式改为矩形模式,不断迭代解决更多类型的工程难题。这也启发了同学们,多留意细节,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许就可以从中找到科研、学习的灵感。
接下来,杨老师针对振动台试验案例一一解说,并且结合了一些视频资料,让同学们通过真实的实验画面,重新体会杨老师讲过的实例和原理。整个过程生动详实,还包含了很多中外合作项目,这让同学们充分体会到,其中坚实的技术基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且备受全球专家和实验室的认可。
参观完成后,同学们跟随去观摩使用钢筋进行过的杨式模量测量试验。
过程中,同学们专注地盯着机器中的钢筋,在2-3min内用肉眼和数据感知它不断被拉细、拉断,再次了解到每一种材料都具有弹性,在一定范围内,数据会呈现线性分布特点,而这正是A-Level物理学习中涉及到的关键知识点。经过几番观察、学习,何老师将问题逐一提出,与实验结合引导同学们进行以下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问题探讨
钢筋为什么要有螺纹?
做钢筋拉伸试验为什么要机械打磨?
为什么截断钢筋要在不同的钢筋线截取?
为什么钢筋断裂后温度很高?
对工程学科有什么领悟?
此次研学活动,同学们不但有效地回顾了书本上的知识点,也对课本以外的知识有了一定拓展,并且体验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综合考量很多实际的社会因素,这对于人类的生活生产、社会发展意义如此重大。

相信短短半日亲身进入名校实验室的探访研学之旅,已经将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的种子播撒在了同学们的心中,激发他们未来投身前沿工程的动力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