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交互影响的情况下,如今,芯片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或市场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把芯片当做一个战略问题。
9月14日17:00,科桥有幸邀请到金融硕士、工商管理博士,现任上海新相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芯片行业资深人士陈秀华女士,为我校学子开展了题为《我们未来的“中国芯”》的知识讲座。虽然是极其深奥难懂的高尖科技,但陈女士结合当下的热点话题,以“为什么今年第一季度国内手机销量赶超APPLE的OPPO选择终止自研芯片”为题,用一场互动问答作为讲座开场,同时也引发同学们对于“中国芯为什么难做”的思考,她指出中国芯的困境主要有三点:来自美国的压力与掣肘,“卡脖子”现象贯穿芯片产业链全过程;
芯片行业是一项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
巨大的技术难关。
造芯之难,人尽皆知。不仅需要大量超前的投入、坚定不移的信心、长期作战的坚持,还面临着技术需要不断迭代、成本需要不断降低的挑战。芯片,又称微电路(microcircuit)、微芯片(microchip)、集成电路(英语:integrated circuit, IC)。是指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体积很小,常常是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的核心部分。陈女士简明扼要介绍了芯片的两大类——数字芯片和模拟芯片:数字芯片是用于传递、加工、处理数字信号的,他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晶体管控制电流的“开”和“关”,来表达数据或信息的“1”和“0”,所以数字电路也称为开关电路或逻辑电路。比如CPU、GPU、存储芯片、逻辑电路等,处理的是非连续性信号,迭代快,对制程工艺要求高。在近年来发展快,应用广。
模拟芯片与数字芯片不同,其发展并不主要依赖于工艺制程迭代,通常产品生命周期较长,是用于产生、放大和处理各种模拟信号的,如光、声音、速度、温度等自然信号,它可以将多种信号转换为电压或电流,实现电信号的放大、滤波、变换等功能。比如各种放大器、接口电路、无线及射频IC、指纹识别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模拟IC需要工程师有更多的经验值,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因此在国内的就业岗位需求量也在不断扩大。
如今的芯片大多数都同时具有数字和模拟,一块芯片到底归属为哪类产品是没有绝对标准的,通常会根据芯片的核心功能来区分。为了让同学们有更深切的感受,陈女士还特地带来了8英寸和12英寸的晶圆,以及安装了显示驱动芯片的手机和手表屏等材料向同学们进行展示,并通过视频讲解给同学拓展了芯片由沙子提纯(硅)、扩散、光刻、刻蚀、离子注入、薄膜生长、抛光、金属化、切割、封装等一系列高科技的精细工序变身为最终芯片的经历。
视频与原材料现场展示相结合,多角度帮助同学们了解真实的芯片制造过程及关键要素,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尽自己所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芯片制作过程中所包含的原理,体现了大家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对知识不断探索追求的学习品质。显示驱动芯片(Display Driver IC,简称“DDIC”)是面板的主要控制元件之一,也被称为面板的“大脑”,主要功能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向显示面板发送驱动信号和数据,通过对屏幕亮度和色彩的控制,使得诸如字母、图片等图像信息得以在屏幕上呈现,并保证显示画面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
任何一块屏幕,都需要驱动芯片,否则再好的屏幕,也无法点亮和正常使用,目前来看,中国大陆显示面板产能占比和显示驱动芯片占比有巨大差距,国产替代空间广阔。造芯之路从未平坦,但不乏绝处逢生的机会,华为Mate 60的问世,意义非同一般,代表着中国芯的崛起。
在中国芯的道路上,每一个冲向黑暗与未知的人、每一家倒下的公司,都有着一份坚持和面对失败的勇气,而中国芯的未来需要踩着层层叠叠的崎岖,需要在座的同学们学有所成后的智慧与付出,才能让我们的中国芯自主可控。
芯片作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在军事、民用等各大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陈女士的殷殷嘱托让同学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科技强国的重任和学习科技的重要意义。此次精英讲堂已圆满结束,但陈女士的精彩分享仅仅为求知向上的科桥学子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见了浩瀚芯片宇宙中的一角。学习不止,前进不止,总有一天,同学们会看见属于自己的“芯”未来,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更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