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感恩”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它不应是一种被要求的“必须”,也不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道德绑架”。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流动,是一种看见、理解与回馈的自然过程。
科桥始终相信: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品格的塑造、情感的浸润与责任的唤醒。
德育,是教育的根;感恩,是成长的魂。在刚刚过去的九月,让我们透过四个真实的片段,走进科桥校园里那些关于“感恩”的生动课堂——
一份持续七年的回馈:感恩,是一种传承
9月30日,2025年度“科桥-抗震奖学金”颁奖仪式在同济大学桥梁馆举行。这项奖学金的设立者沈星,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他正是从同济桥梁系走出的博士生,如今的科桥教育校长。(桥梁抗震研究室迎新暨科桥-抗震奖学金颁发仪式举行)
教育者,先受教育;感恩者,必先有感。沈星校长连续七年以行动反哺母校,他用行动告诉科桥学子:感恩不是一次性的回馈,而是一种可以绵延传递的力量——你曾被光照亮,终将成为光,去照亮他人。
一次不约而至的献礼:感恩,是一种共鸣
今年教师节,科桥的老师们收到了一份“不约而至”的感动——没有组织,没有通知,学生们自发送上鲜花、手写信和精心准备的小礼物。“感谢您百忙中抽出时间帮我”“谢谢您总是陪我们到晚自习结束”……纸短情长,都是孩子们心底最真实的回响。

被学生记得,是教师节最好的礼物。教育的温度,正是在这样的双向奔赴中,静静流淌。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感恩,是一种回响
9月25日,A2-1班Joye同学在UCAT考试前因证件不全,面临错失考试的危机。在这危急时刻,班主任何老师挺身而出,一路奔跑,在开考前最后一分钟将证件送到了孩子手中。
在我们眼中,这或许是“师者本分”的寻常之举,却深深打动了Joye的母亲。她特地寄来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那一分钟,是老师用奔跑、用责任、用爱心换回来的!
向下滑动查看
这封信,不仅是对一位老师的赞美,更是对科桥“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最真实的映照。
与自我的对话:感恩,是一种欣赏

